焦作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焦大政〔2019〕18 号)

作者: 时间:2019-10-09 点击数: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要求,为了做好我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将实施方案修订如下:

一、建设依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文件要求建立常态化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切实发挥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形成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支撑的保证机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成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预警机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强化质量意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形成特色质量文化;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 号),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加强分类指导,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6398 号),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2018]299号)的安排和要求,今年所有学校全面开展诊改工作。

(6)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精神,基本原则是“聚焦核心要素、关注诊改轨迹、尊重校本特色”、“全国诊改试点高职院校试点周期原定三年,试点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向全国诊改专委会申请延期一年复核”、复核“有效”的条件“一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形成,至少有包含专业和课程层面在内的三个层面的螺旋已经建立并运行有效;二是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先进、可行,并按正规要求和实际节点扎实推进。”、“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复核工作,切忌赶进度、走形式,避免诊改工作评估化、项目化、运动化”。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学校章程为依据,借鉴和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通过确定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立实施体系,形成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形成焦作大学特色质量文化。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坚持系统性、可控性、科学性、客观性和持续性的原则,构建智能平台支撑、“机制”“文化”双引擎,常态化可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树立质量危机意识,通过横向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5 个方面质量持续改进,纵向从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到监督控制 5 个过程的内涵建设,建立持续改进螺旋提升的质量改进机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以质量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教学为中心、专业建设为核心,以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为诊改工作的起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考核性诊改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智能平台建设为基础,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螺旋上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学校中长期规划目标为依据,确立学校发展的质量目标,质量生成、质量条件建设和支持服务机构层层分解目标,依据标准和考核性诊改制度进行横向 5 个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体系框架

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五纵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五横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一平台指智慧校园管理(诊改)平台。横向五个方面,建设从目标决策、计划实施、资源支持、运行保障到有效监督的规划、目标、标准、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

五、建设任务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

利用学校组织体系和管理架构,成立焦作大学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和专职质量管理机构。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质量保证委员会审核指导;教学工作、技术资源保障、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职能部门组织实施,保证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提升;教学院(系、部)实施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办公室进行质保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通过梳理确定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在纵向 5 系统中归属,在明确的职责与权限基础上,各部门按照SMART原则将职责具体化为工作。依据具体化的工作优化部门岗位任务,制定岗位各项工作标准。

2.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保障持续稳定

(1)规划体系建设

基于“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建立横向五个层面包括学校中长期规划、专项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和育人规划等规划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

各院(系、部)根据学院专项规划目标和专业建设目标,编制院系建设规划,并依此编制各专业建设规划,明确院(系、部)及专业建设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学校、院系、专业建设目标执行链;学校根据规划及学校工作重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职能部门根据学校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确定职能部门管理的工作任务,把任务分解到职能部门和院(系、部),制定职能部门年度工作计划。院(系、部)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分解及院系规划,制定院(系、部)年度工作计划。教研室根据院系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教研室专业、课程和师资培养等工作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形成“学校年度工作计划—职能部门年度工作计划—院(系、部)年度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落实规划的计划实施链,同时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2)标准体系建设

在厘清部门职责,优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 5 系统功能,梳理各系统中的职责、工作和建设内容。建立基于管理目标和行为主体目标,由行为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师资建设标准体系和学生发展标准组成的规范性标准;基于专业目标,由专业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组成的实施性标准,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链。

(3)制度体系建设

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纵横向 5 个方面制定和完善保障目标实现、体系运行、资源配置等建设任务配套制度,形成学校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梳理学校层面的人事、财务、课程教学、学生事务、后勤保障、研究发展、产学合作、信息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监督控制等事项,进行流程设计,将设计的程序与制度匹配,形成内控机制。

3.落实规划目标,建立常态自我诊改机制

目标、标准、制度建立是为了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管理目标和专业建设任务落实,形成质量管理和专业建设有效的螺旋改进与提升。依据学校质量建设规划目标,进行 SWOT 分析,编制院系建设子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年度路线图,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年度建设任务,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形成规划实施链。在资源、制度支撑下开展有效实施,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数据,进行建设质量实时监控、反馈与改进,开展各个层面的考核性诊改,建立常态自我诊改机制,推进建设成效与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1)依据目标任务开展学校层面的考核性诊改

建立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将学校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执行、各级各类项目建设过程状态数据和建设成效作为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的重要依据。依托数据平台,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与改进报告制度,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为抓手,明确各项工作执行主体,确定工作任务完成和项目建设标准,确定工作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行为参数与量化参数。依据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对照设定的工作标准,按照学校、职能部门、教学院(系、部)、教研室(科室)四层级,对各类各项工作现状进行自主诊断改进,通过绩效考核,促进改进工作的落实。

(2)按照建设方案开展专业层面考核性诊改

制定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程序和条件。各专业进行市场需求和学情调研,开展就业分析、用人单位满意度分析、学生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和基于数据信息的专业质量分析年度报告,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修正的依据。运用智慧校园管理(诊改)平台,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开展专业的自我诊断。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质量状态,及时反馈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不断改进,撰写学校专业质量年度报告,开展专业层面考核性诊改。

(3)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开展课程层面考核性诊改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教学质量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点,是联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的枢纽,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建设,是落实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切入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实训条件、师资条件、信息化条件保障新型课堂建设,通过设疑导思、激活主体、个性学习、精准推送、适时自测、自动评价,开展新型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在线跟踪,及时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师实时自我诊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考核标准,开展多层面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业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跟踪,激励促进课程层面的教学诊改,促进新型课堂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根据教师发展标准,开展教师层面考核性诊改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层层分解编制学校、院(系、部)和专业三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体系,教师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学校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依据目标和任务,制定院(系、部)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将计划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根据教师发展标准,系统设计教师激励提升机制和教师成长发展体系,规划设计教师成长和教师专业贡献等方面的行为参数与量化参数,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规划反映教师成长与专业贡献度的教师画像,形成教师质量改进螺旋,促进教师发展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开展教师层面考核性诊改。

(5)发挥学生能动性,开展学生层面的自我诊改

学生制定学期个人发展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发展标准,构建并运行学生质量改进螺旋。依托数据平台,根据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和学生发展标准进行学生画像,对照个人发展计划和学生诊断点,实施自我诊断,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自我预警,及时纠错,确保学习和成长质量。

4.建立智慧校园管理(诊改)平台,保障质量保证体系运行

根据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与运行目标、标准,确保质量自我保证链的形成及实施有效管控。研究关键质量行为指标,明确信息来源和基本依据,建立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制和平台信息采集督促制度,形成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控、分析与反馈机制。建设满足教学质量信息采集、自我诊改、常规监控、日常管理,数据源头采集、即时采集、开放共享,具有分析与预警功能,动态化管理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通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 5 个画像为各个层面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提供数据支持。以平台信息为基础,监控质量保证中的薄弱环节,规范各项工作行为,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推进各项建设工作,把平台信息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考评和学校发展决策的基本依据。

5.实施绩效考核,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行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后,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考核激励方法去促进工作的落实,实行全面绩效考核,关注结果与过程中的行为要素,通过过程考核促进工作的落实与执行,质量监控促进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绩效考核诊断工作的业绩,并不断改进,才能调动学校所有部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逐步实现从制度约束到文化养成的质量管理境界,在目标、标准、制度建设基础上建设诊改性考核体系,修订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形成以诊改性考核体系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有效运行。

六、具体建设措施

(1)规划落实与资源统筹有序促进体系建设

依据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制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实施方案,以落实改进为重点,以质量文化建设为目标,以新型课堂建设为切入点,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统筹经费投入与资源条件保障,优先保证高水平人才质量输出要求的教学条件、资源建设及其综合改革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兼顾,通过诊改工作,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提升改进,逐步在全校各个层面稳步推进。

(2)完善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促进体系实施

学校质量文化形成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集中体现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就要从质量文化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出发,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监控原则、监控手段、监控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等。质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级阶段质量文化形成需要在制度约束下达到质量目标,在激励措施下挖掘质量行为主体潜能。在考核性诊改基础上制定各个层面上的绩效考核标准,通过绩效考核办法,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

(3)加强智慧校园管理(诊改)平台建设,保障质量保证体系运行

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反馈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重要支撑点,根据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构建建设系统关系图,并据此建设各智慧校园软硬件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利用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分析功能,结合教学分析反馈系统为教学诊改提供技术支撑,为学校决策、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七、经费保障

    诊改工作要和学校日常工作结合开展,各部门在每年初进行经费预算时,要结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主要任务及具体进度安排表》中的具体任务,科学合理的做出诊改中的经费预算,学校确保诊改工作各项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保障诊改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附件:焦作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主要任务及具体进度安排表



                                                         焦作大学

2019年3月4日



Copyright ©2002-2019  质量管理与发展规划处版权所有 豫ICP备05002422号